为啥日本和欧洲掌握电车核心技术,却不碰电车?原因何在?
近年来,电动汽车(EV)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市场争相布局,而日本和欧洲虽然在电车核心技术上有着不小的优势,却为何在电动车的普及与应用上显得步伐缓慢?
问题的根源,正是背后复杂的产业结构、社会问题和转型成本。
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为何这些国家虽然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却没有在电车产业中真正加速前行。
技术积累与产业惯性:
首先,日本的汽车产业,特别是丰田,曾在70年代便开始研究电动车,但始终将其定位为“短途城市用车”。
长期的技术积累使得日本的固态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这种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丰田预计要到2027年才会推出商用固态电池车型。为何如此缓慢?
最大的原因在于,日本车企面临着复杂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压力。
老龄化问题使得年轻人不愿意进入汽车产业,汽车维修从业者的数量也在减少,而年轻消费者又更倾向于选择地铁或共享出行方式。
此外,日本的传统燃油车产业链涉及500万个就业岗位,全面电动化的转型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欧洲的情况也类似。
以德国大众为例,虽然在电动化上已作出不少努力,但早在2015年,他们就曾盲目集中投资柴油发动机,忽视了电动车的未来潜力。
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车企不得不在技术滞后的情况下寻求中国电动平台的授权或合作,才勉强赶上电动化进程。
但即便如此,欧洲市场的电动车渗透率仍远远落后于中国,仅为17.3%,这和中国电动车市场的24.4%相比,差距明显。
电动化转型的巨大成本:
不难看出,日欧两大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面临着重重难题。
对于日本来说,若丰田等车企全力推动电动化,却一旦氢能源成为主流,它们可能会面临技术选择错误的巨大风险。
而欧洲车企则面临更直接的挑战:如果要大规模转型生产电动汽车,现有的燃油车生产线和工厂设施就需要巨大的改造投资,单个工厂的改造成本高达10亿到15亿欧元,这对车企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财政压力。
与此同时,电动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大瓶颈。
尽管日本在电动车领域有所作为,但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仍远远不足。
根据数据,当前日本每120辆电动车才配有1根充电桩,而这个数字在充电桩密度全球领先的挪威则是每人有44.2根充电桩可供使用。
与此相比,中国不仅在充电桩建设上投入巨大,还实现了充电网络的全球领先,凭借政策的强力支持和超大规模市场的推动,电动化进程比日欧更为迅猛。
中国的电动化崛起:
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正是因为没有像日本和欧洲那样的传统产业包袱。
中国的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等,专注于纯电动汽车和智能化领域,并且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使得电动汽车的成本大幅下降,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且,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日本,尽管电动车销量有所增长,但与中国相比,电动车的渗透率仅为2%左右,差距非常明显。
你认为,未来十年内,日欧车企能否赶上中国的电动化进程?他们能解决好转型的困难吗?
祝各位看官老爷马上提车
点“赞“和”在看”获取更多汽车好文